2025年10月24日下午,世俱杯
部校共建特色课程《国情教育》第三讲在世俱杯
紫金报告厅顺利开讲。本讲特别邀请了世俱杯
历史学院院长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梁晨,开展以“启山林者:民国时期清华留美生职业状况量化研究”为题的学术讲座。

研究背景与方法:从传统史学到数字人文的新探索
讲座伊始,梁晨教授首先介绍了清华留美生的历史背景。1909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清华学堂,旨在选拔培养赴美留学生。从1909年至1920年代,共有1417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美学习。
梁晨教授指出,传统历史学研究主要依赖个案分析,难以全面揭示这一留学生群体的整体特征与职业轨迹。为突破这一局限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数字人文方法,利用Python爬虫程序系统检索各类历史文献数据库,最终获取了9112条有效职业记录,平均每位留学生有6-8条职业信息,实现了对这群留学生职业轨迹的连续追踪。

职业状况量化分析:打破“固守象牙塔”的传统认知
研究通过对职业数据的量化分析发现,清华留美生的职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数据显示,仅有202人始终在教育机构工作,而404人则从未进入教育领域就业。此外,约418人曾在不同职业领域间流动,体现出这群留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高度灵活性与跨领域特征。
梁晨教授特别强调,这一发现有力打破了以往认为民国时期留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教育界的传统认知。统计表明,清华留美生毕业后广泛分布于实业、政府与军事等多个领域,他们的职业流动与跨界实践,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抗战时期的特殊贡献:技术人才与国家存亡
讲座中,梁晨教授重点分析了清华留美生在抗战时期的作用。随着抗战爆发,留美生的职业分布出现显著转变,更多人转向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领域。研究表明,清华留美生在军事工程、战略物资生产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部分留美生参与了税警团的组建和远征军的作战,在军事技术方面提供了专业支持。还有留美生曾负责航空器材的引进和组装,为战时物资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留美生在国际合作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有人曾担任中国驻盟军司令部联络官等职务,在中外军事协调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

历史启示:留学教育的当代思考
梁晨教授总结了民国时期清华留美生职业状况研究对当代的启示。他指出,这一留学生群体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他们既掌握了国际先进知识,又能够结合中国实际需求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应用。清华留美生的历史经验表明,留学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要重视本土问题意识。这些经验对当前的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世俱杯
的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实践课题中的疑问和思考,与梁晨教授探讨研究方法问题,师生思维碰撞,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讲座不仅系统展现了清华留美生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抗战建设中的历史贡献,也为当代青年理解留学报国传统、把握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